随着马来西亚人口快速老龄化,失智症正悄悄成为最被忽视的健康危机之一。失智症患者不仅失去记忆,还可能在性格与行为上出现剧烈变化,让家属陷入漫长的精神与经济考验。马六甲东方医院老年科及内科顾问医生李伟杰警告,若社会与政府不及早投入资源,2050年我国将面临更严重的照护与经济崩塌。想知道失智症 5 大关键症状与照护重点?点击阅读全文,聆听李伟杰医生的专业提醒。
(马六甲, 10月27日讯) —— 随着马来西亚步入高龄社会,越来越多的家庭正独自承受照顾失智症长者的沉重压力。医生警告,失智症照护正迅速成为我国最紧迫却又被忽视的医疗挑战。
马六甲东方医院老年科及内科顾问医生李伟杰表示,在许多大马家庭中,许多照顾失智症长者的家属正默默承受巨大的压力,身心逐渐透支,但社会资源却仍严重不足;若国家继续忽视,最终将引发更深层的人口与经济危机。
目前,马来西亚大约有 20 万至 21.6 万名老人患有失智症。根据马来西亚老龄研究机构(MyAgeing)的预测,这个数字将在 2050 年飙升到 66.8 万。然而,大马医疗体系远远跟不上,目前全国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年科医生只有 60 多位,平均每一万名老人,才有一位医生。由于严重的人手不足,导致很多失智症患者没被及时确诊,甚至被误认为是“正常老化”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李医生分享了一个真实个案:
70岁的陈叔叔(化名)患有中度失智症。在一次诊疗过程中,他突然站起身,自言自语说看到有“鬼”,并试图离开。侄子慌忙拦住他,场面一度紧张,最后在李医生和护士的安抚下才控制患者的情绪。这种类似的故事,在李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,反映了家庭在照顾失智症病人时的艰难与无助。
事后,陈叔叔的侄子无奈地说:“我怕他跑掉不再回来了。我父母已经累坏了,没人愿意帮忙。”
在陈叔叔的家庭中,虽然他有十个兄弟姐妹,但实际照顾他的,只有侄子的父母两人。“大家都以为会有人帮忙,但最后只有一人扛下所有责任。”
在那一刻,李医生看见的是无助与孤单——许多家庭面对复杂的病情,却几乎得不到支援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失智症照护挑战:家庭压力大,社会资源严重不足
失智症照护通常需要全天候看护、极大耐心与情绪管理,但许多家庭根本没有能力应对。尤其在中期阶段,患者可能会出现走失、幻觉、甚至攻击性行为,让家属焦虑与恐惧交织。
到 2030 年,马来西亚将进入“高龄国家”,届时 60 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 15%;到 2056 年更会成为“超级高龄社会”。根据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,目前约9%的老人患有失智症,在 80 岁以上的老人中,比例更高达三分之一。许多家庭往往等到症状严重或危险时,才会求助。
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样沉重。仅在 2022 年,失智症(包括阿兹海默症)已影响 20 万至 21.6 万名老人,造成的社会成本高达 79 亿至 85 亿令吉,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0.5%。这包括医疗开销、生产力损失,以及家属因为照顾父母而不得不减少工作甚至辞去工作的情况。
专家齐声呼吁:别再等了!
多方已对老龄化与失智照护问题发出警讯:国会议员沈志勤呼吁政府成立“长者事务部”,以专注处理老龄化问题。马来西亚老龄化联盟(MCOA)主席谢德荣也敦促尽快通过《长者法案》,指出许多家庭照顾者因长期压力而导致家庭崩溃甚至遗弃老人。马大社会福祉研究中心主任诺玛曼梳教授则强调,保障长者是政府、企业与社区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。
其他国家已正视问题,例如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,早已推行全国性的失智症策略与支援系统。马来西亚虽然在 2019 年提出《国家失智症行动计划》,但至今仍未全面落实与拨款,早期筛查、社区照护与公众教育等关键环节依然不足。
积极老龄化,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
李医生呼吁马来西亚应采纳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倡的“积极老龄化”模式,推动身体健康、社会参与及终身学习。
他说,“重点不是只延长寿命,而是要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。” 他提醒,大马家庭若发现任何病征,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,包括医疗咨询、长期照护计划及建立支援网络。
“失智症不是单纯的老化,如果及早发现,有疗法能延缓恶化。”—— 李伟杰医生
李医生强调,失智症不应被视为家庭的私事,而是公共健康危机。“除非马来西亚立即在专业人才、照护服务、政策改革与公众意识上投入,否则未来的老龄化代价将难以承受。”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