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专栏 | 中医师支招,远离痛经要养生

Share
痛经是由子宫缺血造成的,即中医所说的气血不流通的“不通则痛”,或胞宫失于濡养的“不荣则痛”。一般而言,大多数的痛经都属于原发性的,原发性痛经通常在女孩子初经不久就开始,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,并且往往在生孩子后消失。这类女性子宫没有明显病变,但与个人体质有关,虚寒体质的女士较易出现这种情况。原发性痛经一般只需要常规护理即可,配合热敷或饮用生姜红糖茶等一般都可以缓解这类痛经。
痛经的养生知识

1.平时生活起居要规律:

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曰: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就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,就要遵守一定的法度,饮食、起居、作息、劳动等都要有良好的态度,身体才不致生病。妇女不宜吃过多的生冷食物,办公室或居所温度不宜过冷,尤其是月经期间更需要避免寒冷刺激、剧烈运动、淋雨涉水和不宜劳累等。

2.「五期卫生」保健的重要:

认真做好五期卫生保健,对于预防痛经有着重要意义。五期卫生是指妇女月经期、妊娠期、产褥期、哺乳期、更年期的卫生保健。在这五个时期,妇女的抵抗力会相对降低,易于导致风邪,寒邪的入侵而致病。特别是继发性痛经,往往是由于五期卫生期间没有注意好调养,致使寒邪入侵或瘀阻胞宫而形成宫寒或血瘀在这五个期间,要注意戒吃生冷,避免风寒入侵,并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行房时的卫生,都是十分重要的。

3.戒刺激性食物:

浓茶、柿子含鞣酸,会妨碍身体对铁质的吸收;咖啡、可乐、茶等含有咖啡因,会刺激神经加重痛经;烟酒耗血伤阴,影响子宫血流,非但不能放松,反而会加剧痛经。

4.戒寒性食物:

冰饮、啤酒、绿茶、冰淇淋、冷豆浆、水果、虾蟹等食物要戒掉,尤其是虚寒性体质。

5.减轻压力:

心理压力或精神紧张会增加痛经的风险和程度。

痛经的中医治疗

不论运用哪个方法,中医治疗痛经最重要的就是辨明体质(即分辨证型),只有辨明性质才可指导用药或配合食疗。根据妇女疼痛发生的时间、部位、性质等不同情况,痛经可以分虚实寒热,病在气分或血分。而实证一般在经前,经期间疼痛,可呈胀痛,刺痛,甚而拒按;虚证一般在经后疼痛,疼痛隐隐发作而喜揉喜按;寒证会得热痛减;而热证则得热痛甚;胀痛属气滞;刺痛属血瘀;痛在两侧则与肝有关;疼痛连腰则病位在肾。总之,预防痛经要从第一次月经便应开始进行,直至绝经之后方可避免痛经的发生。

■外敷、内服、针刺、艾灸等都能够有效治疗痛经。
■按揉关元穴、昆仑穴、行间穴、三阴交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。

注意!特别是中年妇女,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之前没有痛经病就放松警惕,这一阶段多是子宫肌瘤、朱古力瘤、盆腔炎的高发时期,必须注意好个人卫生,正确采取预防措施,倘若发生不寻常的痛经病就要找医生积极进行检查及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

中医食疗

1.二椒茴香当归汤(适合寒凝血瘀型痛经)

材料:
花椒、胡椒、小茴香各10克,当归15克,鸡肉适量。

煮法:
鸡肉汆水,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熬煮3小时,调味后即可。

适应症:
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,得热痛减,色黯有血块,怕冷且手足不温,中医诊断为寒凝血瘀型。

功效:
温经散寒,祛瘀止痛。

2.黄芪党参红枣汤(适合气血虚弱型痛经)

材料:
黄芪30克,党参15克,龙眼肉15克,红枣12克,生姜10克,母鸡1只,胡椒适量。

煮法:
先将母鸡去毛挖除内脏洗净后汆水,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后加水文火煮3小时,待鸡肉熟后加入适量的调料品即成。

适应症:
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,月经量少色淡,并见头晕心悸,失眠多梦,面色苍白,倦怠乏力,中医诊断为气血虚弱型。

功效:
补气养血。

3.薏米赤小豆粥(适合湿热蕴结型痛经)

材料:
薏苡仁,赤小豆各50克,莲子20克,梗米适量。

煮法:
将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。

适应症:
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,痛连腰骶,经量多或经期长,经色紫红,平时白带量多且黄稠有异味,小便黄赤,中医诊断为湿热蕴结型。

功效:
清热除湿。

4.生姜肉桂羊肉汤(适合肾气亏损型痛经)

材料:
肉桂3克,生姜15克,羊肉300克,当归15克,八角茴香,小茴香,胡椒,草果,料酒等调味品各适量。

煮法:
先将羊肉切块汆水,再将上述材料布包好,文火熬煮3小时至羊肉熟后,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。

适应症:
患者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,得按痛减,月经量少色淡,并见头晕耳鸣,腰酸绵绵,面色黯哑,中医诊断为肾气亏损型。

功效:
补肾养血。

注意:

正所谓药食同源,以上食疗需先咨询医师辨明自己的体质,才能有效。


钟启福博士
香港注册中医师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About Us | Contact Us
@2020 GoodHealth.my. All Rights Reserved.